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日前传来好消息,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袁树杰、陆伟、张雷林等三个课题组接连在《Fuel》发表三篇高质量研究成果。《Fuel》由Elsevier创办,是国际能源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能源和燃料的制备、开采、转化和利用等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最新影响因子6.609,5年平均影响因子5.36,2020年中科院最新SCI分区显示该期刊为一区TOP期刊。
第一篇题为Erosion effect on microstructure change and oxidation behavior of long-flame coal under different pH conditions,为袁树杰教授和2019级博士郭胜利共同完成。该论文研究了不同酸碱条件下浸蚀煤的微观物理化学结构变化及其低温氧化特性,揭示了浸蚀煤氧化活性增强的机制,并得到不同酸碱条件的浸蚀过程会增加煤的自燃风险的结论。该研究成果能够为预测浸蚀煤的自燃倾向性、预防煤炭自燃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工作得到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的支持。
图郭胜利博士的研究论文摘图(来自于论文)
第二篇题为Oxidativ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ried soaked coal and its relate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mechanism,为陆伟教授和李金虎老师共同完成。该论文运用煤中活性位点的常温氧化观点揭示了长时间水浸后煤体自燃危险性明显增加的内在原因,发现水浸过程明显增加煤中活性中心的浓度,能够为煤的氧化提供了物理通道,导致水浸煤放水后快速氧化。该研究成果为有效抑制水浸煤体自燃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支持。
图李金虎老师的研究论文摘图(来自于论文)
第三篇题为Preparation of foamed gel for preventing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为张雷林副教授与研究生韦健共同完成。该研究通过将黄原胶分散在水中,加入发泡剂并在氮气的作用下机械发泡制备出水成膜胶体泡沫,聚合物在泡沫表面凝结成一层类似布匹的膜状覆盖层,能够非常致密地覆盖和包裹采空区遗煤和封堵裂隙,可持久有效地阻碍煤体与氧气的接触,对煤炭自燃表现出了优异的阻化性能,研究成果为矿井火灾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安徽理工大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支持。
图张雷林副教授的研究论文摘图(来自于论文)
《Fuel》连续发表安全学院三篇高质量研究论文,是安全学院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和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安徽省唯一特别支持高峰学科,学院奋力强抓创建“双一流”机遇,对标世界一流,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先后投入8000万用于科研仪器的升级,创造国内一流的实验条件,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提供了丰厚土壤。为突出研究特色,立足特色领域,强化原始创新,学科固本培元,突出特色,凝练出煤炭安全精准开采、瓦斯治理及动力灾害防控、煤矿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爆破安全与防控技术等5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鼓励教师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突破,提高高水平高质量论文产出。
学校和学院一直强调,科学研究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鼓励师生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破除“唯论文”顽疾,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科研人员从“唯数量”向“唯质量”转变,回归科研本质,做真科研、真学问、真贡献潜心研究。
论文链接:
张雷林论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236121009017
李金虎论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236121015076
郭胜利论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236121002982
撰稿核稿:张雷林、李金虎、郭胜利,马衍坤